研究課題
1.利用地震資料及儀器量測之微地動資料,進行頻譜比分析,以探討不同地點之場址特性。
2.藉由微地動陣列量測,推求剪力波速度構造。
3.利用複合盲解迴旋法(hyvrid blind deconvolution)探討震源特性及破裂過程。
4.利用經驗格林函數探討震源特性。
綜合以上之研究成果,從事地震動預估
場址效應
影響地震動之因素主要包括震源(source)、波傳路徑(path)、場址效應(site)(圖一)。
所謂場址效應,主要是地震波傳至沖積層地表時,因淺層地下介質之速度降低所引起的地震波放大現象,以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(Ms=8.1)為例(圖二~圖四):
圖一、地震發生後震波傳至近地表之過程
圖二(a)、位於墨西哥市之強震站位置分圖及相對應之地質條件。
圖二(b)、該地區鬆軟土層之厚度等值圖。
圖三、UNAM及SCT測站之加速度歷時比較圖;其中位於沖積層上之SCT測站有較大之地表加速度。
圖四、根據圖三的加速度記錄所 計算UNAM及SCT測站之反應譜,得知位於沖積層的SCT測站有明顯的放大效應。